今天是:

今天是:

景创财经

今天是:

今天是:

倾听尼山2025|彭国翔:精神性传统之间亟须对话与交融

证券之星 2025-07-02 0浏览量

(原标题:倾听尼山2025|彭国翔:精神性传统之间亟须对话与交融)

编者按:

2025年7月9日至10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在山东曲阜举办。从2010年9月创立至今,尼山论坛汇集全球专家学者,汇聚世界文明智慧,共同为解决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贡献智慧,正日益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凝聚人类文明共识的重要纽带。当下,全球政治冲突频发、各国之间经贸壁垒陡增,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显得尤为迫切。本届尼山论坛的主题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并设置了“文明的起源与未来发展”“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齐鲁文化与世界文明”“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成人之美”“文明视野下的家庭意义与社会发展”“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文明走向”等多项分议题。这个世界如何才能做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同的文明如何相处和互鉴,人类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结合本次论坛的主题和各项分议题,经济观察报采访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与专家,以下是来自他(她)们的观察、思考和期望。


访并文/李佩珊

在全球性精神危机与文化断裂日益加深的当下,哲学不再只是学术的分类或概念体系,而是一种回应现实困境的方式。

作为兼具哲学家与儒者身份的学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马一浮书院兼任研究员彭国翔长期致力于儒学的当代表述与跨文化阐释。在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的主题背景下,彭国翔在与《经济观察报》的对话中,不仅回顾了儒学如何在历史中不断“因革损益”,也再次明确了其对于“斯文重建”的当代表述方式:“儒家不拒绝他者,相反,它之所以能延续至今,就是因为它持续地在吸收、在开放、在对话。”

彭国翔指出,当前世界面临的危机并非仅限于技术层面,更深层的是文化根基的动摇与精神慰藉的断裂。在他看来,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性的传统,既不以神圣不可侵犯的姿态高居并脱离于现实世界之上和之外,也从未沦为一种纯粹世俗化的功利和实用主义。相反,它通过对“终极关怀”的独特回应,与世界上其他伟大的精神传统并列,提供给世人一种可供选择的“安身立命”之道。

对于儒学的这一精神特质,彭国翔以“内在超越”这一概念为例,特别做出了说明。他认为:“一个人若相信这个世界有个价值根源,并且这个价值源头同时在我们心中扎根,与我们的本心和良知是一体的关系,那他的精神世界就既不同于完全世俗化的人,也不同于一神教的信仰者。”这种“内在超越”或“内向超越”不是概念游戏,而是一种切实可感的生命体验,是中国哲学特有的精神气质。他援引王阳明的诗句——“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以说明儒学“超越”(天理)与“内在”(良知)的一体连续,而这就是《中庸》所谓的“极高明而道中庸”。

儒学如何面对他者?彭国翔明确反对以“话语霸权”或“教条主义”之姿复兴儒学。他强调:“如果儒学复兴是以排斥他者的方式出现,那将是儒家的不幸。”他提出“理一分殊的多元主义”这一关键概念,认为儒学从来不排斥多元,相反,其发展正是不断与他者互动、交融的结果——宋明理学吸纳佛道思想,现代新儒学则是在与西方哲学与文化对话中形成的。当代儒者的任务,就是在保持核心价值稳定性的前提下,持续拓展对话边界,从而实现儒学自身的“日日新”。

这种对儒学传统的理解,并非抽象理念,而是源于彭国翔自身丰富的跨文化经历。他曾长期在欧美多所高校讲学,深感“真正有效的交流,只能基于对彼此传统的深入理解”。他坦言:“中西思想之间确实会有碰撞和误解,想要克服,没有巧法可取,只有长期耕耘。”在他的学术图景中,儒家不是一种孤立的东方传统,而是应被放入世界各大传统的整体脉络中,成为“人类精神史上一种可资借鉴的方案”。

从“良知”到“斯文”,从“多元共生”到“内在超越”,彭国翔的学术探索始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在全球化与反全球化交织、技术同质化与文化多样性并存的时代,儒学不仅要自我更新,更要敢于为人类精神性命题提供选择。他所主张的儒学,不是封闭体系中的“孤明”与“独唱”,而是一种不断回应世界、参与建构未来的公共智慧。“儒学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做人,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在天地万物的有机整体中与其他的存在共生共成。”他说。

标签: [db:标签]
文章来源声明:[db:信息来源] 新浪财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